绝版书,售价高于原价。介意的话 ,请慎拍,谢谢。
书名:书法没有秘密
原价:48.00
作者: 寇克让 著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咨询特价)
ISBN(咨询特价)
字数:
页码:36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标识:jd(咨询特价)
编辑推荐
寇克让语录:
书法风格的丰富性是由人的复杂性决定的。
临帖大体有两个阶段:首先要像原帖,称为“入帖”;其次要变成自己的东西,称为“出帖”。凡是说“出”,一定是“入”过,没入就出的情况我无法想象。
融合不能是多种成功风格的简单拼凑,而应该是有所专主的适当借鉴。
《熹平石经》连同稍后的鸿都门学,就是蔡邕版的借东风。除此良策,蔡邕造势手段一个比一个高明,难怪他是《九势》的作者。
流传有序、可靠无疑的草书杰作《十七帖》是“煊赫名帖也”,几乎在贞观年间没有造成什么影响,一个说不清楚的行书《兰亭序》却几乎调动了举国之力。
王羲之不是书法入门的最好途径,而是学习书法理想的归宿。
内容提要
《书法没有秘密》是一部学习书法的指南。书中指出了书法入门的一些基本原则,如从临摹开始,从楷书入门。与以往许多陈说不同的是,书中对这些原则问题进行了比较新颖的论证,读来简单明白。书中介绍的临摹方法经过了临帖实践的检验,既是个人的经验之谈,也适合一般的写字者。
在介绍楷书、行草等字体的主要流派的基础上,指明了各体入门的途径。
《书法没有秘密》中对古代的许多书法事件和人物做了崭新的、令人信服的解释,使得这些历史更加贴近真实,触手可及。既是一段书法历史的读物,对于实际的书写也大有启发。
文房四宝部分放弃司空见惯的产地、品种、性能等等说明,而是从书写实际出发,谈真实的感受及具体的经验,虽然未必面面俱惮但都是务实的甘苦之言。
目录
自序
第一章名正则言顺
1. 什么是书法——涉及汉字书写的全部范围
2. 什么是书法——不是问题的问题
3. 为什么要学习书法
4. 习字即书法
第二章习字通规
1. 从临摹开始
2. 从楷书入门
3. 察之尚精,拟之贵似
4. 自由书写与临摹同时发生
5. 选择主攻方向
第三章临摹方法
1. 临与摹
2. 直接写字
3. 笔法与结构
4. 读帖与辨帖
5. 放大临摹与原大临摹
第四章碑帖及流派
1. 楷书两大流派之一——唐碑
2. 楷书两大流派之二——魏碑
3. 行书的两大流派——晋与唐
4. 草书的两大流派——晋与唐
5. 书称晋唐
第五章融会贯通
1. 从临摹走向自由书写
2. 博采众长,各体融合
第六章切磨箴规
1. 选择良师益友
2. 提高字外功夫
3. 注重过程,慎言创新
第七章器用
1. 笔
2. 墨
3. 纸
4. 砚
5. 毡
6. 帖
第八章求古寻论
1. 名垂青史第一人——草圣张芝
2. 炒作的力量——蔡邕
3. “层累地造成”——楷书鼻祖钟繇
4. 名人书法——陆机、谢灵运
5. 名至实归——书圣王羲之
6. “天假神凭,造化莫竞”——王献之
7. 究竟谁优——初唐四家
8. 人亡业显——孙过庭
9. “六跪二螯”——杨凝式
10. 名额有限——宋四家
作者介绍
寇克让,男,1968些年9月16日出生。
(咨询特价)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探矿工程系。
(咨询特价)年入首都师范大学书法研究所读研究生,2001年7月获硕士学位。
(咨询特价)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博士,古典文献专业,2008年获博士学位。书法师从欧阳中石。
现今为广州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师,开设书法史(研究生课程),草书(本科生课程)。
文摘
一切历史都是从传说开始的。书法史的源头,也有一段混沌的传说。讲书法史一定会涉及汉字之前的一些刻画符号,颇费思量地揣摩这些符号对于汉字的意义,甚至就把这些符号认作汉字。至于成熟的汉字,毋庸置疑是被当做书法来研究的。所以,书法史和汉字的历史同时发生。
第一代甲骨文的研究者就直接把河南省安阳小屯村出土的殷代甲骨文看做书法。郭沫若先生明确说过甲骨文就是一代法书,即堪作典范的书法,说那些刻写甲骨文的“贞人”就是后世的钟、王、颜、柳。那么,如果有一天发现了更早于小屯甲骨文的字迹,不论它是刀刻的,还是毛笔书写的,我们也可以毫不犹豫地认作书法,而不必费以貌似理性的思考,或者拿出所谓的“不成熟”作为借口,把早期的字迹排除在书法的范围之外。如果我们承认书法的博大和书法内部的巨大差别,我们便不该“执冰而咎夏虫”。须知我们今天所说的成熟,总是基于今天的立场,若从远古文字的立场看今天,则今天已经走过成熟而走向新的变异了。所以,我们不要欺负那些作古千年已经不会说话的人,把他们的伟大创造排除在书法史之外。或许我们最终不会知道他们的名字,但他们的字迹将永远彪炳史册。书法史是一部三千年从未中断的历史,三千年的上游是他们,我们只是守护着相当往下的下游。
古代遗留下来的字迹主要有铸、刻、写几种形式。铸造的文字胜艺过程的产物,而不是书写的结果,书写在此前的模范上已经完成,铸造只是真实地传达着上一个的书写,并不产生新的书写。另外,我们在欣赏铸造的结果即铸造文字的时候,往往省略了中间的铸造环节,直接高谈阔论它的用笔,实际上就是直接关心书写。书写的工具无非是刀或者笔,那么,古代的字迹就可以由刀、笔基本包括。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毛笔墨书真迹之外的刻凿字迹,数量甚至多于笔的真迹,艺术感染力也不让笔迹。从整个历史看,书法史就是一部刀笔合流的历史。
刀笔合流是最后的结果,在其过程之中,还是渐渐地分出了主次,笔很早就成为书写的主导。即使在笔的真迹罕见的殷周时期,书法史主要关心的也是表面形式后面的笔。金文与甲骨文的区分,是书风的差异,并非字体的不同。其原因在于载体及用途的不同。其中用途所带来的内容的差异和布局形式的区别对书法风格的影响是次要的,而由载体所涉及的工具与工艺过程几乎决定了各自的书法风格。两种工艺过程相去甚远,但都设法将各自的结果尽量地向毛笔靠近,这种努力是看得见的。若研究具体作品,甲骨文、金文二者固有在各方面极其相似的作品。尤其是第五期的一些甲骨文作品,明显地在追摹毛笔的效果,而金文也在努力地靠近毛笔真迹,遂在不同的载体之上,和不同的工艺过程之中产生了如出一辙的字迹效果。如第五期甲骨文中那个著名的《宰丰骨匕》,铭文书风和殷代金文如出一辙。其内容记录“王赐宰丰”之事,也与当时赏赐纪念类金文若合符节。帝乙、帝辛时期(第五期)的鹿头刻辞(合36534)和同期的另一块刻辞(合37398)虽属于刀刻之迹,但真实地传达出当时墨迹的影子。
所以,殷代金文和甲骨文只是在不同场合、不同载体上的表现,书风的差异不能掩盖文字实质的一致。其中的严谨之作,都在努力追摹毛笔的真迹。殷金文多块面状肥笔,书法史家一般称之为“铸造感”。所谓“铸造感”,似乎是说金文由于铸造工艺而不可避免的痕迹,其实未必尽然。对此我们有两方面的考虑:第一,这种肥笔与同时期毛笔朱墨书真迹极似,如笔画尖起尖收而中间极力铺开,说明铸造工艺在惟妙惟肖地追求毛笔之迹;第二,与铭文书法同处于一个器物上的纹饰,无一例外成功地避免了特殊的“铸造感”。所以,繁重的肥笔是刻意而为的效果,并非无法避免的“马脚”。
从殷晚期的甲骨文算起,书法的历史已经逾三千年。就实物遗存而言,大约唐以前铸刻书迹的数量超过了毛笔真迹的数量,宋以后则毛笔之迹占据主流。但即使针对刻凿铸造数量占优的上古时期,我们还是把主要的目光集中于笔。一方面,铸刻的字迹数量占优是历史湮灭了更多笔书真迹的结果,并不是书法历史的真实。“惟尔先人,有典有册”,殷代的这些典册真迹没能保存下来。同样,魏晋南北朝因罹乱而丧失名家真迹的事情也不绝于文献。周秦汉唐的情况想必也是如此。另一方面,刀迹与笔迹互相影响,互相借鉴。笔迹一直以约定俗成的方式肯定着刀的趣味,最后合为一条巨大的洪流。自宋代开始文人主盟书坛,书法中刀的气息被大量地放弃。没有了质朴的刀的气质,灵秀的笔意也孤掌难鸣,单独支撑不了许多年,只能渐渐僵化,终于在明代走向衰竭。晚明至清代,刀的趣味再次出现在一些锐意求变的书法家的笔下,渐渐成为风气。清人变本加厉强调刀的痕迹,虽然他们对刀斧所产生的金石气的回归并未达到理想的高度,但重新拾起碑意是用心良苦的。
近年来可以见到“指书”、“棉纱书”、“扫帚书”等等刀、笔以外的其他工具完成的字迹,但这并非新事物,而是历史沉渣泛起。它们一直追摹笔意,而笔未曾效法它们。书法也许不能排除这些东西,但不必讲到它们,因为笔首先表达了自己,同时也兼顾了刀等等其他工具想要表达的一切有价值的因素。
笔的意义就是写,而不是堆砌、印刷、铸造等等其他的过程。其他的过程如果也产生了字迹,还是因为先此已经经历或借鉴了笔的书写了。从历史遗迹看,只要笔写了汉字,也就书法了。
书法就是笔写汉字。这是同时包含过程与结果的一句话,或者说把创作与作品一起说了。
书法就是笔写汉字,这话岂不是等于没说?当然不等于。这也太简单了吧?就这么简单。如果考虑到其他的书写工具如刀都在追摹笔迹的话,可以更简单地说书法就是写汉字。
书法就是写汉字,如果你不敢说这话,或者还没想好,那一定是在考虑是否周密的问题。书法的因素的确不简单,我们不能用一两句话涵盖它的复杂性。但是,定义正好只关注最本质的问题,而不照顾复杂性。那么,我们可以采取剥离的办法把一切干扰的因素暂时排除,留下不可移易的核心。按照这个思路,我们想一想能纳入书法的因素都是些什么。比如:工具有刀、笔、墨、纸、砚,内容有诗、词、歌、赋、铭、书、表等,形式有卷子、册页、中堂、横批等。当然,此外还需要汉字。除了汉字,上述因素都可以去掉而书法依然是书法。没有文房四宝的参与,直接的斧斤刻凿之迹,谁说不是书法呢?放弃文章也可以,单独的一个字,也是书法。至于卷子之类的外在形尸比起书法的历史晚太多了。就是说,所有的这些因素都可以被代替,甚至可以不存在,唯独汉字不可或缺。可以设想,用尽以上所有的工具,写出所有可以想到的文章体裁,写成任意五花八门的形尸若不落实为汉字,始终都与书法无关。当然,你最后不免要问,没有了人,书法还是书法吗?没有了人,谁来问这个问题?谁来关心这个问题?当然不会有人守候不会出现的问题。书法中惟独汉字不可替代,所以书法就是写汉字。这是在人的前提下而言,人当然不可替代,但不能得出“书法就是人”这样怪诞的结论。
在这个定义之中,我们不必对写的艺术程度有所限定,然后用艺术程度的高低决定某些字迹是否是书法。虽然我们无疑会有这样的愿望,但最后一定是徒劳的。为什么?假如我们想规定什么样的字迹不能入于书法之流,那么,我们先想想那些我们自认为入流的书法。在书法的作品之中,古人是把它们按神、妙、能区别的。能品品往往相去甚远,其间差距未必小于不入品流的作品与能品的差距,那么,以不入品流者方之能品,犹如神、妙、能各品之间的区别,最多是五十步与百步的问题。所以,再简单低劣的写,都堪称书法的开始。在写汉字这一规定性中,书法获得了从零到无穷大的定义域,不同的写者便是变量,都能对应各自的结果,即书法的造诣。
..